选择无处不在,我们在生命中的每一天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选择,选择之后,便是责任与担当。
觉醒年代,一群热血澎湃的青年在雪夜里率先觉醒,在黑暗中举起明灯。仍听见,“流血牺牲,自吾辈始”的一声声呐喊,仍看见,陈延年从容赴刑、血污满身,将生命献给国家,五四青年不为列强震慑,带着满腔信仰之火,开辟惊天动地的大事业。觉醒年代的他们,选择的是崛起。
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”。逐梦蓝天、航空报国,“罗阳青年突击队”作出了表率;18岁的战士陈祥榕在西部边境冲突中奋不顾身、英勇战斗,牺牲时还保持着护住战友的姿势;85后硕士黄文秀主动来到贫困村担任驻村书记,完成了自己“心中的长征”。在科技攻关前沿、戍守边疆前线、脱贫攻坚战场,同心同向的他们,选择的是拼搏。
当我把目光投向了身旁,我发现供热公司的前辈们也早已用青春书写好了自己的答案。供热工作常年安全稳定的背后,是他们披星戴月、风雨无阻用脚步去丈量管道的舍我奉献;是万家灯火、阖家团圆时的“24小时在线”;是两眼一睁,忙到熄灯,两眼一闭,提高警惕的责任与担当;是春风化雨、润物无声的温暖与真情。为民服务的他们,选择的是坚守。
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寄语青年:“新时代的中国青年,生逢其时、重任在肩,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,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。”时代各有不同,青春一脉相承。生逢其时的供热青年接过前辈们手中的火炬,在自己的岗位发光发热,在属于自己的人生答卷里勾出了不留遗憾的选项。
挑战VS退缩
2021年底,维扬微电子产业园供热工程正紧锣密鼓的启动建设,这也是总师办规划班的四个年轻人第一次“真枪实弹”地参与到项目中去。吴小明主任仔细地叮嘱。“启扬高速路北有西气东输管道,路南有燃气、中石油、军用电缆,地下管网情况复杂,请大家做好啃‘硬骨头’的准备!”
地下管网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的“血管”和“神经”,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,轻则导致燃油通信等保障中断,重则引发爆炸,道路塌陷。每一个都是不能碰触的“高压线”,四个年轻人感到肩头的担子沉甸甸的。吴小明主任察觉到他们的不安,说:“年轻就是要勇于尝试,勇于试错。你们有最先进的文化,最活跃的思想,这就是把你们放在总师办的原因。别怕,放胆去做,有我们大家伙兜着底呢。”
大家仿佛吃了定心丸,开始你一言、我一语地商量对策,很快便确定了采用顶管法施工。和传统把马路“开膛破肚”不同,顶管法是暗挖施工,相当于“微创”手术。但是在错综复杂的地下深处,如何避开城市的“血管”和“神经”,用最小的“创面”钻出的一条直径1.2米的通道,成为悬在他们心中的一块石头。
随着头脑风暴的不断展开,队员们的科学思想与技术在不断碰撞中产生新的灵感火花。最终,他们提出将路南的工作井与路北的接收井位置对调,反向施工。这一稿方案通过了专家评审并顺利拿到批复。同时,经过精探公司的地下管线探测,他们绘制出地下管线断面图,确定了管道地下高度并敲定出顶管工作井位置。这些年轻人选择以“明知山有虎、偏向虎山行”的勇气迎难而上不退缩,用群体的智慧攻克了顶管穿越启扬高速重难点工程。
工装VS红装
大家看这张图,这就是他们的团队,汪莉是总师办规划建设一线唯一的姑娘,就像“一朵小红花”被3位帅小伙环绕着,工科女生的稀有在供热公司展现得淋漓尽致。花一样的年纪,谁不想穿漂亮的小裙子,然而要和工地打交道,工作服和劳保鞋才是更好的选择,化妆打扮更不在行程表上。她用更多的时间提前熟悉工程项目,以适应现场快节奏工作。开工就是开战、工地就是阵地、现场就是战场。当突然接到扬州领煌科技的紧急任务,要求七月份K5厂区必须具备供汽条件。项目涉及六大生产车间,共计上百个终端用汽接入点,时间紧,任务重,规划班立即开启“白+黑”、5+2模式,将自己“焊”在了工地。
正值酷暑,队友们纷纷关照汪莉,“外面这么晒你就别去了,你一个女孩子坐在工位上画画图吧。”汪莉却常常坐不住,手头的工作一处理完,她就会随手拿起办公桌上的安全帽,火速赶去施工现场,和建设单位一遍又一遍确认管道路径及走向,沟通施工细节,现场修改设计方案和图纸。头顶炎炎烈日,汪莉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,干了又湿。此刻,低调的工装、胸口亮眼的金色党徽,更像是一张自豪的名片。这朵扎根在项目一线的“小红花”,因青春浇灌、汗水滋润、智慧熔铸,绽放出了别样的芳华。毛主席曾说过:中华儿女多奇志,不爱红装爱武装,大家看,穿着工装的她是不是也一样很美?
脚踏实地,心有担当,只争朝夕,效率至上。民生项目连接经济发展与人民福祉,容不得半点懈怠。困难重重下,不到3个月便完成了领煌K5厂区供汽任务。供热管网“互联互通”战略实施以来,公司充分发挥青年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,完成北部主干线、东南线约30公里的主管网建设和12km支干线建设。但他们在成绩面前不沾沾自喜,不故步自封,而是选择开拓创新,不断探索供热未来发展方向。
创新VS守旧
“智慧供热”云平台从研发到试运行再到上线,记录着供热人不断成长的足迹,凝聚着创新的智慧和汗水。而打造精品、提升品质永远是供热人的不懈追求,2022年,智慧供热QC小组又策划启动了“智能报表”功能增项开发项目。选择了创新,就意味着要面临未知的风险挑战。小组成员吴俊的孩子还在学龄前,在家里,他是顶梁柱;工作中,是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。那一阵子,加班的次数更多了,回家也满脑子都是方案,就像入了魔。
做了无数次调试,面对失败不止一次想放弃,可一想到自己的工作关乎的是千家万户的冷暖,他的心中不再酸涩,脚下的步伐也更加坚定。他们充分征集各方意见,反复优化开发方案,最终“智能报表”得以顺利上线运行。 一张张图纸、一项项新型技术在供热人的手中由理论变为现实。目前,已经实现了无人机设备与“智慧供热”云平台系统联动,“千里眼”加“智慧脑”的组合,有效解决了规划建设及日常巡检中巡不到、看不清、安全隐患辨识难等难题。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,为企业转型发展点缀了一道道亮丽的“科技蓝”。
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给出了清晰的答案:“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”,“青年面临的选择很多,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”,广大青年要“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”。新的征程,千帆竞发,万壑归流,接过持续奋斗的接力棒,供热新青年也将继续讲述属于我们的青春故事。
来源:党工部
撰稿:朱睿